(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提出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数字技术与乡村结合,通过“线上+线下”“主导+主体”“制度+技术”“网络+网格”等方式,构建了各治理主体之间的连接通路,实现了多元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了机遇。
“线上+线下”拓宽参与渠道。信息的及时传递和问题的便捷沟通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线上+线下”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应对乡村治理中人口外流造成的村庄空心化和治理主体“不在场”的治理困境。当前,乡村人口流动和人地分离造成村籍人口“失联”。流出的人口与亲戚朋友、与基层组织、与村内事务的联系减弱,使得乡村治理结构在尾部出现“断裂”。数字技术应用于乡村治理,拓展了沟通参与的渠道,现在的乡村已经逐步走向“线上全联通、线下全联系”的沟通治理模式。以微信、为村、QQ、政务平台等为代表的各类数字工具或治理平台,把过去失联的村民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建立各类群组,引导村民在社交群里沟通交流家乡的发展、家乡的变化,在网络空间里拉近彼此的距离。总之,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治理模式和技术条件限制,实现了跨时空、跨地域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网络维系了与邻里、朋友、组织之间的信息、情感的互动,使流动人口与村里的联系加强,让村级工作变得更好开展。
“主导+主体”实现多元参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村委落实、村民参与是乡村数字治理的主要特征。传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是由政府主导开展,其他治理主体的功效发挥不足,导致乡村治理中出现信息失灵、力量不足、效果欠佳等问题。数字化时代,乡村治理不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数字化为各方共同参与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有利于构建有效参与的多元主体格局,推动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数字赋能下的乡村治理中,党的领导是根本,党委发挥政治保障作用,牢牢把握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正确方向,实时掌握乡村数字化治理各项工作开展落实情况;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实现网上政务服务在乡村的全覆盖,提高涉农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比例,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村委保障数字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建立统一的“智慧村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进一步丰富村民自治手段,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村民是参与主体,村委需积极引导村民学习和运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方式充分参与乡村治理,确保乡村治理过程村民参与、治理成效村民评判、治理成果村民共享。
“制度+技术”破除条块壁垒。条块分割、协调不足是基层治理之困的重要原因。数字技术与治理相结合,有助于消除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乡村治理从碎片化迈向整体性治理。一方面,党和国家数字技术应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发挥了制度保障作用。近年来,为促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中央已经陆续发布了《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重要文件,各省市也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法规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规范和准则,为进一步打破部门间壁垒提供了制度遵循。另一方面,政务服务的系统化、集成化是数字治理的重要内容。数字治理基于线上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能够有效纾解政府部门间的壁垒。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各部门通过线上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能够在不改变现有行政体制和政府部门结构的前提下,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实现数据从单位自用向共用转变。
“网络+网格”提升治理效能。数字技术将网络治理平台与治理网格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网格”的治理格局。网络与网格相结合,突出了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方便群众办事的目的。一方面,网络联通网格,政务服务“网上办”,村民日常办事不出村,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治理平台是政府社会治理的基本载体。借助大数据技术搭建以政府为中心的网络治理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治理平台的作用,将基层的工作内容数字化、数据化,把政府服务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如涉及村民日常生活的教育、就业、养老、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够利用网络办理的全部转移至线上,利用网络实现一站式办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群众生活。另一方面,网格支持网络,实现问题的及时、精准反馈。网格治理将整个管理区域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划分“责任田”,每个网格设置网格员岗位,网格员通过治理App将网格与治理平台相互联通,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沟通不便和应变不及时的问题。网格员负责向治理平台反馈群众的需求和网格内重要事项的上报,使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充分地掌握相关信息,以便作出最优决策,提供最优服务。
(蔡文成、朱荣康,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