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独立参加比赛,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接触单片机,第一次接触编程,第一次设计机械结构,很有意思。”“赢了比赛很开心,输了也心服口服。”“希望不光存在于数据库中,能真正地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些声音,来自一部名为《此刻即未来》的系列纪录片,从5月7日起,该片在B站和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上海市科艺中心视频号同步上线,记录了一群科学少年在申城的成长故事。今年恰逢上海市未来工程师大赛举办第20个年头,组委会特意请来18名当年的参赛者,讲述梦想生根发芽的历程。
董骁骏是首届大赛的参赛者。当时还在初中的他,通过比赛直观了解了工程师的使命,从此,“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成了他求学和工作的目标。如今,他创办了自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要将质量最高、价格最优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第六届大赛选手赵欣浩如今回到母校,成为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物理学科和学生科创社团指导教师。他目前在云南支教,希望将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带给更多学生。第七届大赛选手陆胜寒在清华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目前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那场大赛,破除了他面对未知的恐惧,他尝试用人工智能为提升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解”。
未来工程师大赛组委会说,希望“后浪”能从这些依旧年轻的“前浪”身上看到梦想的力量,更拥有挑战未来的勇气。在上海,一个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科创和科普环境,将推动他们奔涌向前。
迎接“后浪”们的,有一支强大师资队伍——2021年,上海市教委在全国率先成立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生态、构建高质量科教资源体系,开创上海科创教育新格局。上海建立了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库,专家智库和导师团队包括30余位院士、600余名正副教授(研究员),科技教师队伍由300名校外科技专职教师及2000余名校内科技总辅导员(兼职)组成。
还有一个宽广的舞台——上海构建起一个符合个性化成长特点的三横三纵的赛事活动体系,横向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纵向覆盖普及型(面向兴趣挖掘潜力)、提高型(面向学科培养志趣)、拔尖型(面向未来接轨国际)。“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明日科技之星”“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未来工程师大赛”等30多项品牌项目每年覆盖近百万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联建16个区级分院、27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培养基地,每年培育市、区级小研究员超过3600名,近10万人次参与各类培养活动。2016年,市教委、市科委成立启动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在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成35家工作站,在高中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设实践点140个,覆盖理、工、医、农、艺等5个学科门类,通过科研实践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综合素质。7年来,工作站培养了21502名高中生,生源覆盖全市86.4%的高中,引导更多年轻人发现自我,聚焦志趣,向着目标起航。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