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宝”中华秋沙鸭,其“生态试纸”的美誉名副其实。
挑剔的“国鸭”,如今最青睐哪里?
(资料图片)
吉林,已然成为了它们的最爱之一。
“国鸭”究竟如何恋上了吉林?5月26日,中国吉林网特别对话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郭磊,讲述了“国宝”中华秋沙鸭和吉林的点点滴滴。
巢于树,栖于水,繁衍生息,南迁北归……
中华秋沙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全球种群数量不超过2000对,吉林省种群数量占全国9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白山区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中的优质山地森林-河流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中华秋沙鸭主要选择山区或丘陵地带河流沿岸森林营巢繁殖,在河流中栖息和觅食,对繁殖生境、栖息生境和觅食生境均较为挑剔。
中华秋沙鸭繁殖时,选择在干扰较小、水流相对湍急的河流沿岸针阔混交林生境营巢繁殖,生境树种以春榆、紫椴、胡桃楸、大青杨、水曲柳、槭树、落叶松、红松等高大乔木为主;巢多位于溪流沿岸2公里范围内粗大的老龄树洞内,对巢穴的隐蔽度要求也较高;栖息和觅食时,选择在针阔混交林带附近干扰较小、食物丰富的多石河谷和清澈平缓无污染的河流。
“国宝”中华秋沙鸭,安家到吉林。
探寻缘由,从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郭磊的讲述中,我们寻找到了端倪。
全面开展生境保护,持续加大巡护值守,中华秋沙鸭野外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高位推动保护立法。通过省人大和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决定》《吉林省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实施办法》。
启动保护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常态化组织开展保护中华秋沙鸭专项行动,实施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调查研究,加强宣传教育,持续严厉打击各种乱捕滥猎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行为,营造了中华秋沙鸭保护浓厚氛围。
“中华秋沙鸭之所以选择在吉林省繁殖和停歇,得益于多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保护基础。”郭磊如是说道。
良禽择佳木而栖。
近年来,“国宝”中华秋沙鸭频频安家吉林,这也折射出吉林省在生态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吉林省通过实施中华秋沙鸭保护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保护体系与保护网络,全面保护中华秋沙鸭种群及其栖息生境,增强其栖息生境适宜性和连通性,实现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恢复性增长,带动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整体性保护,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健康水平。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中华秋沙鸭保护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鸭”保护中,“人工巢”这个细节格外引人关注。
据郭磊介绍,利用人工巢开展次级洞巢鸟类保护和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也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中华秋沙鸭属于次级洞巢鸟,巢址资源缺乏是限制其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悬挂人工巢,一方面可有效解决其巢址资源匮乏问题;另一方面,目前中华秋沙鸭的繁殖种群较为集中,容易出现因种内种间资源竞争、种内巢寄生、食物资源不足等导致种群繁殖成功率较低等问题,利用人工巢将中华秋沙鸭招引至其他的适宜栖息地繁殖,可缓解种群繁殖压力,科学推动种群稳定增长。
为加强中华秋沙鸭种群保护工作,提高种群生存能力,推动实现野外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华秋沙鸭“安居工程”建设的通知》和《中华秋沙鸭“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方案》,开展中华秋沙鸭“安居工程”建设,通过加固“天然”巢、营造“仿生”巢、悬挂“人工”巢的方式,合理优化巢址资源,建立健全基础档案,首批已对全省376个巢址落实编号管理。
保护中华秋沙鸭,吉林儿女义不容辞。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力量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日益关注,这是一个好现象。热情永远是动力的来源,对于任何行业都适用,而对于保护尤为重要,但在热情之外,还需要科学客观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郭磊说。
与此同时,倡导广大公益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各界力量:
一是自觉抵制不文明拍鸟、观鸟行为,因为这可能会严重干扰鸟类必需的生存繁衍空间,导致亲鸟弃巢弃幼;
二是正确对待投食行为,因为“好心”可能做“坏事”,这将会破坏人与野生动物的安全距离,给非法盗猎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三是科学安置人工巢。悬挂鸟类人工巢是一门科学,对于巢址的选择和悬挂的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绝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密越好”,盲目无序挂巢往往会适得其反,对鸟类保护产生负面效应。
郭磊建议,各地统一在属地林草部门的指导下,科学有序地开展鸟类人工巢悬挂,共同为中华秋沙鸭等鸟类在吉林省“安居”保驾护航。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彭绅 越明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王禹 明鑫睿
制作 张天作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